——访摩根士丹利非执行董事、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
预测是件很有风险的事,经济形势的预测就更难,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这就使能准确预报的预言家成为公众焦点。摩根士丹利非执行董事、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作为少数能准确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家,按他的老朋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的说法:“这为他在美国赢得了声誉和尊敬。”而和罗奇一块聊聊金融危机这个话题也就成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12月7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经济形势展望研讨会上,罗奇谈了他对仍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今明两年全球经济走势的看法,与本报记者分享了他对危机的看法。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挥之不去,复苏前景非常有限
罗奇对全球经济整体看法好像不甚乐观,认为金融危机造成的这一次全球经济紧缩非常巨大。
“这种经济的下行在全球大家都有感知,应该说是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经济紧缩。从全球贸易、工业和失业增长数据来看,发生在1975年、1982年和1991年的三次经济萧条都没有这一次这么大。经济下行强度非常大,也会带来快速的反弹。这就是我们预测经济发展的一个办法,好比一根橡皮筋,如果被拉得越快,它的反弹会越快。”罗奇说,正常的应该是一个V型的反弹,但人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反弹,今天的经济走势非常疲软,因此这种危机非常可怕。对于美国经济仍然还有负面的影响,对日本的经济也一样。发达国家、发展中经济体仍然面临非常疲软的经济复苏。所以金融危机的确是挥之不去,在全球经济反弹的过程中反弹的幅度非常有限,这样的危机还会继续,覆盖的范围也会更广。在这样的因素下,对于全球来说是巨大的困难。
“全球的经济复苏,我认为将是非常有限的。”在次贷危机之前的5年,全球经济增长差不多是5%的速度,在未来几年只有3.5%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比次贷危机前慢三分之一左右。
在需求方面,没有一个国家的消费者比美国的消费者更加重要,2009年全球45%的消费者来自美国,他们有10万亿美元的贡献,而中国和印度相加只贡献了2.5万亿美元。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也使未来几年很难指望欧洲经济有很大的起色。虽然中国经济非常乐观,但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规模非常小,不能够弥补欧洲和美国消费的不足。欧洲和美国加起来约有18万亿美元的消费,是中国和印度消费总额的7.5倍。这种现实对于世界经济复苏是极大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挑战。
罗奇介绍,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百分比在20世纪四分之一的时间里差不多到了66%,2000年后突然开始上升,其原因,从收入和财富效应来看,来源于非常疲软或者疲弱的支持。美国的消费增长是由信贷和房地产两个泡沫来驱动的,现在这两个大的泡沫都已经破裂了。美国的消费占GDP比例从70%回到60%的水平,这就回到了美国人进入这几个泡沫之前的水平。美联储主席试图改变这样的情况,但问题是美国的消费者要比美联储聪明,消费者有太多的债务,他们希望偿还他们的债务,但是美联储要求消费者不要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给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但是,“我想给大家保证,这不会改变美国的消费趋势。”罗奇说。
从供应方面看全球经济,罗奇认为亚洲的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出口和消费方面都是如此。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出口占亚洲GDP的35%。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这个份额达到了45%,在次贷危机的边缘。发展中的亚洲变得更加依赖外部需求,这个程度比金融危机时更严重。因此,一旦出现了危机,亚洲所有的经济体都受到了打击,都面临衰退或者是放缓,中国是衰退。
中国的挑战:从出口和投资依赖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模式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会有怎样的发展?
“在过去的15年当中,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体像中国这样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罗奇说,如果让中国的经济走好的话必须让全球的经济走好。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全球经济在未来一两年当中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也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的短期和中期增长战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领先增长板块是出口和投资,在过去30年中都有奇迹性的增长。在1979年改革开始时,这两个领域占GDP的35%,2007年达到了80%,已经翻了一番,出口更甚。但是,虽然中国表面非常强劲,但表面之下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金融危机之后,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等措施,使中国经济很快复苏了。中国经济是复苏了,但却使不平衡加剧了。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太低了。”罗奇认为,未来中国的核心是改变增长模式,以改变中国宏观经济的不协调,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国是亚洲最强的经济增长国,但是就业率的增长非常低。因为中国大多数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每年GDP增长产生的就业机会非常少。此外,中国的资源消费效率十分低。中国政府一直在讲科学发展观,现在必须要真正行动起来,提高资源消费的效率,从煤炭、石油到金属,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
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中也有亮点,罗奇认为,这个亮点就是中国服务行业存在巨大潜力,这是中国潜在的一个机会。去年,中国的服务业数据有所上升,但也只占GDP的42%,印度是58%,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是65%—75%,美国是75%。服务业不像制造业,它并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它对于GDP来说贡献率更大一些。对于中国来说,每单位的GDP应该比制造业多贡献35%的就业机会。
罗奇从“十二五”规划中看到中国鼓励消费的措施。在“十二五”规划中,社保安全网的建设、支持农村家庭增加收入、规划大规模服务性行业蓝图三大机制可以带来三大目标的实现:减少预防性储蓄、建设和谐社会和吸收劳动力。从长期来看,这会改变一种模式,从出口和投资依赖的模式转变为消费驱动的模式。它会改变人们对整个中国经济的看法。
此外,农村的土地改革、税收政策以及促进农村人口到城市的迁移,这些都会吸收劳动力到服务业中。
危机教训:不要让所谓的资产和信贷泡沫扭曲经济
中国经济时报:你曾经准确预见到一次危机,那么可否总结一下,人们应该从这一次金融危机当中吸取哪些教训以避免再次陷入困境呢?
罗奇:说到教训,我想有一个教训的确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不要让所谓的资产和信贷泡沫扭曲我们的经济。这个教训在日本已经有了,在美国我们又看到一个泡沫接一个泡沫出现,这些问题的爆发是我们目睹的,明年我在耶鲁大学要上一门关于日本经济教训的课,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教训我们并没有去吸取。我认为,危机之后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关注监管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这是不对的,在美国也正这样做。我认为,我们要做的是在货币政策方面是不是让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个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中国经济时报:假如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你有何结论?中国应对危机的表现,包括出台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你有何评价?
罗奇:从中国的角度看危机,从当时看,中国经济是一个所谓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看,中国没有受到太致命的打击。中国的教训是不应该过分依赖外需,而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更多依赖国内的发展需求。中国不能让2008年的情况重演了,要平衡经济。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出台了以4万亿投资为代表的一系列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是正确的,当时中国也只有这么做。但是这种措施不能保持过长的时间,可能应该更早或尽早地撤出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史蒂芬·罗奇简介
现任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是公司在本地区各国政府、监管机关以及客户面前的高层代表。在出任亚洲主席之前,罗奇为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经济师。他所领导的世界一流经济研究团队遍及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香港和新加坡。
在过去25年就职摩根士丹利经济师的期间,罗奇被公认为是华尔街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近几年,罗奇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全球化、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他的研究著作广为金融报刊和其他媒体所引用,而且还在国际权威报刊上发表过多篇特约专稿,并在2009年9月出版了《未来的亚洲》一书Stephen Roach on The Next Asia。罗奇长期给世界各国政府和决策者提供意见和建议,并经常以专家身份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陈词作证。
罗奇于1982年加盟摩根士丹利,在此之前他曾担任Morgan Guaranty Trust 公司的经济研究部副总裁。1972至1979年,作为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高级研究员,罗奇负责拟定联邦储备局对美国经济的官方预测。此外,他还曾在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
罗奇持有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版权信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健康路253号 邮政编码:830000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1195号
网站备案信息:新ICP备19000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