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新疆商会)网站!
首页 > 机关党建 > 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12-06 来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指出:建设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断是我党不断探索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又是对这一原理的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精神动力构建的指导思,是我国社会及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价值体系是主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与观点。它是以主体的需求为基础,整合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形成的观念体系。按照主体的不同,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也和一般社会意识一样有个体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之分,个体价值观和群体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价值观系统。任何一个统一有序的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自己的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群体价值观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系统之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也即意识形态,是以观念的形式再现社会的性质和特征。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之一。它积中表达了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规定,对其理想的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出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我国社会的追求目标及这种目标本身的性质。因此、它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理念、追求的目标。因而是社会产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当然,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要求,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重要标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表现在:

    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精神保障。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能动性,这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它通过社会价值标准、价值要求、价值理想等的塑造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实现这一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业的实现就在于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在历史上经历的失败的教训与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另一定面,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一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应走之路作出明确规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社会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力的保障

    共同的社会思想意识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形成的力量之一。只用心往一处想,才会有力往一处使。恩格斯晚年提出了历史发展“合力”的思想,提出了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的思想,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各个人的意志——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演变的“自在性”和“盲目性”,它具有“自觉性”和“自为性”,它是具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的活动,任何事情都是人们自觉活动、自觉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结果。尽管个人的理想,追求、信念等的最终根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们的需要、理想、追求和信念等又是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直接依据,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及这一过程的目的之实现是决定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所以的:态度决定一切。当然社会的精神力量决不仅仅是个人的意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慧认为社会精神动力还有较高的层面,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以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虽然经济状况归根结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原因,但是,这并不象某些人为着简便起见而设想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已的历史,经济的力量最终是要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借助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恩格斯指出:对于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如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观点,宗教的观点等。意识形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像宗教、哲学等这些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有时也会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反过来影响全部社会发展,甚至影响经济发展。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社会合力的形成是各种精神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形成“合力”就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要有一致的精神状态,要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和是非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附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利益格局需重新构建,各种思想观念在此碰撞,我们社会更深入的发展急需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重构和整合。而信念动摇、信仰模糊、诚信缺失、价值多元等精神生活的现状更需合时宜的共同价值追来引导和统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社会凝聚力形成的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的党中央洞察了我国社会时局的特征,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确定了指导思,描画出了共同理想,精练出了精神内容。构建了道德行为准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是凝聚力量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处理各种社会思潮的指导思想。

    要形成社会的精神凝聚力,就应当协调处理好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正确引导各种思想意识理论,包括宗教信仰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协调和引导各种社会思潮提供的依据和指导。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在的成就,与此同时,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的精神生活也经历或正在经历着激荡。思想意识“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最大表现,在多样的背景下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腐朽的思想的碰撞与斗争是这个时期思想意识领域的最大特征。这种“多元化”首先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多元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社会生活与实践“多样化”反映,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多样化在观念上的真实写照。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人们生活理想与目标有不同内容与不同层次之分,有高尚与否之分;这种“多元化”在人们生活态度上表现为有积极与消极之区分。其次这种“多元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陪随着对外交流,各种思想文化,各种文明也流入我国,这种多文化多文明的共存现象必然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从而出现思想观念的多元与价值观上的多元。“多元化”的出现一方面体现的社会的宽容,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与确认的表现,是世界统一性的基础。然而,多样性是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没离开统一的多样性,这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决定。在价值观领域里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与多样的关系就表现为价值“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没有“多元”为基础的“一元”是单一的而不是辩证的。承认多样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引导当今社会思潮的前提。当然,尊重与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讲道理”“明是非”,坚持真理是标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当做到以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是非标准去衡量各种现存的社会思潮,通过这种评价与判断然后做抉择,为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为价值认识与评价值的多样性提供基础与依据,从而实现具统一的多样,具有多样基础上的统一。